数据显示,截至2019年1月,国内动力电池拆解、再生项目规划及已有产能已达120万吨/年,远高于2020年动力电池预计退役量。其中75%的产能集中于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四省。
然而,虽然我国目前退役动力电池量大,处理产能也高,但实际上退役动力电池120万吨/年的回收产能,对应的实际回收量却只有2-3万吨。
据分析,主要原因在于:一方面废旧电池回收渠道不畅,导致大多数废旧电池流落出去,成为小作坊的“常客”;另一方面,规范的电池回收再生企业的环保成本明显高于不规范企业,因此在“抢电池”大战中,规范企业的报价很难超过不规范企业。在“价高者得”标准下,规范企业的货源获得率偏低,从而导致市场上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
此外,一些看到商机的个人或企业对退役电池的“囤积居奇”,也是导致市场上流通的退役动力电池量远远低于行业预估量,许多电池回收再生企业找不到货源的原因。
解决这一难题,除了国家出台政策,让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更加完善安全之外,动力电池生产链条上下游的企业共同参与发挥作用是非常重要的,尤其是电动汽车制造商,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,一方面,电动汽车制造商可以批量采购新的动力电池,可以确保动力电池的来源可追溯,另一方面,电动汽车制造商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服务,具有天然的回收、替换优势,又可以帮助实现动力电池的去处有着落。所以,“汽车企业+动力电池回收企业”模式,十分有利于解决动力电池“回收难”的问题。